今年7月,為緩解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我出國留學人員就學困難,切實落實教育為民,回應社會關切,教育部決定繼續支持部分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面向出國留學受阻的學生開展相關招生工作。
中外合作辦學以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為主要特點,豐富了國內多樣化教育資源供給,實現了學生“不出國的留學”。近兩年,隨著疫情及國際形勢變化,中外合作辦學面臨哪些問題和機遇?如何看待后疫情時期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方向?為此,《神州學人》記者采訪了沈陽大學校長、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聯席會主席趙彥志。
2021年10月17日至19日,中外及內地(大陸)與港澳臺合作辦學機構聯席會第八次會議在成都舉行
非凡成就探索教育改革新路
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近10年來我國中外合作辦學所取得的成就和發揮的作用。
趙彥志:中外合作辦學已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形式,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外合作辦學事業發展勢頭迅猛,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進優質教育資源、促進中方母體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生源質量和社會認可度逐年提高。在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新階段,中外合作辦學努力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合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為實現“四點一線一面”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撐。
從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規模、合作國別(地區)、合作院校水平、學歷等級與開設專業五個維度來分析,當前我國中外合作辦學具有以下特點和發展優勢。
規模穩步增長。根據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公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5月底,全國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層次在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已達1300余個,其中獨立法人中外合作大學和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占比14%,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占比86%,在校生規模已超70萬人。從境內各?。▍^、市)規模分布來看,除西藏以外,其余30個?。▍^、市)均開設了不同類型的中外合作辦學。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外合作辦學規模的年增長速度來看,10年間,全國整體年增長率較為平穩。無論是國際關系的復雜多變,還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我國始終堅持教育對外開放戰略不動搖,持續加快教育對外開放的步伐。
全球教育合作網絡立體多樣。全國共有550余所境內本科院校與42個國家和地區的800余所境外高校開展了合作辦學,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韓國高校的合作辦學數量排在前五位。中外合作辦學始終堅持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不斷加深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人才支撐。目前已與俄羅斯、新加坡、白俄羅斯、馬來西亞等10余個沿線國家開展了160多個不同層次的合作辦學項目。我國已構建起具有立體多樣國際伙伴關系特征的高水平全球教育合作網絡,聚集了廣泛且優質的國際教育資源。
合作院校水平趨向世界一流。據統計,約30%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的中方母體大學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在全國14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中,86%的高校已設立或舉辦不同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境外合作院校方面,約10%的合作大學為世界一流大學。中外合作辦學已全面進入提質增效發展階段,高水平引領性合作辦學逐漸凸顯,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創新發展提供了世界一流的教育資源。
學歷等級分布合理。在學歷等級方面,84.5%的機構和項目開設了本科層次教育,18.5%的機構和項目開設了碩士層次教育,3.8%的機構和項目開設了博士層次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已構建起本碩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體系。
開設專業與時俱進特點明顯。中外合作辦學開設的專業已涵蓋除哲學和軍事學以外的11大學科門類460余種專業。過去10年,新增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中,理工農醫類占比達65%。開設頻數較高的前五種專業均為工科類,分別為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同時,一批具有前沿、新興、急需、交叉等特征的專業興起,成為中外合作辦學提升社會影響力、發揮特色優勢的重要載體,例如機器人工程、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人工智能與自適應系統、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數字媒體技術、農業與生命科學、運動康復等。綜上可見,全國中外合作辦學開設專業情況充分表明了中外合作辦學具有緊隨時代發展趨勢、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特征。
高質量發展助力新發展格局
記者:在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如何助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和新發展格局?
趙彥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并且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我國教育的組成部分,豐富了我國高等教育供給,緩解了供求矛盾,有力促進了教育改革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外合作辦學倡導“不出國的留學”新模式,與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十分契合。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主要陣地之一,是實現國際化人才培養和國內外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平臺?;谛掳l展格局需求,中外合作辦學要更好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必須借助平臺優勢統籌內外發展。一方面,中外合作辦學須堅持在國內辦國際化教育的新模式,通過向內集成全球優質資源,加強對引進外部資源的吸收與創新,走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提供高水平人力資本和科技支撐;另一方面,全方位高水平推進教育對外開放,在注重引進優質國外資源的同時,積極發展境外辦學和來華留學,形成出國辦學、留學和在華辦學、留學兩大市場,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從而有力地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
記者: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您認為中外合作辦學如何加強信息化建設,以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趙彥志: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強調,圍繞數字中國建設,以更為長遠的眼光,加快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打造教育的中國范式,提升高質量開放與合作的能力。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形式,在全球數字經濟的浪潮下,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數字信息化建設,更好地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要求,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是調整培養目標。數字化轉型帶動了信息爆炸式增長,知識的更新迭代速度明顯提升,中外合作辦學應結合數字化時代新型人才培育要求,以數字能力為核心的新型能力體系作為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不斷增強學生數字化意識,培養數字化思維,強化數字素養,多方面提升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致力于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二是更新課程體系。緊跟國際一流院校數字化改革趨勢,對接國際前沿的專業知識體系,結合中外雙方合作院校辦學優勢,形成獨特的具有交叉融合特征的創新課程體系,并將數字化意識貫穿其中。例如,將引領學生數字化思維納入課程目標,采用多種數字技術展現課程內容、豐富課程形式等,探索建設能夠解決復雜問題的課程和教學模式,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是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創新“互聯網+”“智能+”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方法。一方面,優化硬件設施,推進智慧化遠程教學基地建設,打造智慧教室,優化和提升智慧教學實效,全面加強智慧化和信息化教學培訓,構建智慧化教學的深度應用。另一方面,優化軟件配置,進一步加強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完善課堂互動系統和在線學習平臺,打造一體化網絡學習空間,實現課前、課中、課后貫通,線上線下融合,形成自主、共享、交互的創新型學習模式。
四是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注重教師教學觀念的培養和與時俱進,通過教師培訓、教學比賽、導師匹配等方式引導教師教學觀念更新,提高數字化教學能力,落實以數字能力為核心的新型能力培養目標,不斷激勵教師提升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及其應用的教學與科研能力,全方位引領學生數字化能力培養。
抓住機遇擴大合作辦學優勢
記者: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教育部繼續支持以中外合作辦學等方式緩解疫情影響下我學生出國學習困難,中外合作辦學如何抓住機遇,繼續擴大“在地國際化”的優勢?
趙彥志:疫情對于國際化教育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教育部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渠道緩解疫情期間部分留學人員赴境外就學困難的這一舉措,為中外合作辦學不斷創新辦學理念與模式帶來了契機。一方面,中外合作辦學應始終堅定不移落實教育對外開放要求,多層次、寬領域引進全球優質教育資源,增強中外高校合作信心。另一方面,積極尋找“轉型”契機,著力探索建立“在地國際化”教育模式,大力發展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4+0”雙學位模式,實現“不出國的留學”。在這一過程中,將西方教育理念與我國“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相結合,在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之后,更加注重國外教育資源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探索出適應中國教育的高水平“在地國際化”辦學機制,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形式由傳統的以學生流動為主向教育資源流動轉型,推進中外合作辦學由“外”向“內”轉型升級,提高國際化辦學風險控制能力,更好滿足國內對高水平多樣化國際教育的需求。
記者:目前中外合作辦學在哪些方面還需要補強?如招生質量、師資力量、學科設置、就業深造等。
趙彥志:一是要提升合作辦學質量。中外合作辦學發展到現階段,提升質量是首要任務。當前,我國境內大學已與部分世界頂尖大學在多個學科領域開展了合作辦學,但境外優質教育資源還有較大空間亟待挖掘,也有較多的在辦項目有必要更新升級。中外合作辦學必須強化質量為先的辦學理念,建設一批高水平、引領性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中方辦學者應從學校整體的辦學定位、學科特色和學科發展布局出發,以特色強勢學科為牽引,與高水平、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開展深度合作,切實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并與本土資源進行融合創新,實現中外雙方的優勢互補,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向更高層級躍升。
二是優化專業布局。中外合作辦學的專業布局應該與國內高校的學科建設導向相配備,響應國家高等教育戰線的各類新思想、新提法。如與“強基計劃”相匹配的長線專業建設,與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相對應的交叉和邊緣學科部署。未來應重點支持高校在理工農醫等自然科學領域及先進制造、現代農業和新興產業等國家急需、空白、薄弱等專業領域,以及地方產業發展需求較迫切的新興專業領域開展合作辦學。
三是進一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首先,加強中外合作辦學對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在原有優勢專業、學科體系的基礎上,不斷總結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優秀經驗,通過對境外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優化,促進專業、學科的交叉融合,實現跨越式發展,增強合作辦學對本校專業、學科建設的輻射作用。其次,注重將引進的成熟經驗惠及到非中外合作辦學專業中,逐步擴大先進經驗的應用范圍,推動共同改革。再次,利用中外合作辦學平臺,推進高校國際化工作全面開展。一方面,通過積極參與專業的國際認證,重視和強調雙向交流,擴大我國文化影響力和高校的國際影響力,提高合作辦學國際話語權和地位,吸引更多國際學生。另一方面,與境外教育機構開展實質性合作,通過優質教育資源在國際范圍內的共享與交互發展,形成成功經驗為高校國際化辦學提供新思路。
凝聚力量發揮聯盟引領作用
記者:您作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聯席會主席,平時需要處理哪些重要事務?
趙彥志:第一,建立成員之間的聯系機制,聯絡聯席會成員,根據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共性問題,組織年度大會和工作會議商討,促進成員之間信息互通、經驗交流、相互學習。
第二,聯系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接受并完成委托的有關中外合作辦學的調查研究課題及工作。秘書處所依托的東北財經大學跨境教育研究中心已成為相關部門認可的關于中外合作辦學及教育國際化研究的重要智庫。
第三,指導內部交流雜志《中外合作辦學》以及聯席會微信公眾號的運行。這些媒介平臺很好地起到了宣傳中外合作辦學成果、樹立合作辦學良好社會形象、促進交流與學習的作用。
記者:聯席會條例明確提出,聯席會的宗旨是為促進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健康發展,提升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人才培養質量,凝聚中外合作機構的力量,更好地發揮中外合作辦學在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聯席會在這方面的作用發揮如何?
趙彥志:自2014年聯席會建立以來,會員規模不斷擴大,目前主席單位20家,會員單位涵蓋了幾乎所有的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聯席會加強了會員間的交流溝通,舉辦了8屆全國大會和10余次工作會議,一些片區負責的主席單位也組織了片區成員參加的多個會議;《中外合作辦學》以及《中外合作辦學簡報》刊發了30余期;于2015年、2021年兩次向業內提出中外合作辦學發展倡議書,發揮了聯席會的引領作用。
聯席會承擔了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委托的“中外合作辦學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研究”“多元利益相關者視角下中外合作辦學問題與對策研究”“十八大以來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研究”等10余項課題,連續發布《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生源質量報告》《十九大以來中外合作辦學新機構發展報告》等多個行業分析報告,遞交了多份內參,其中《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報告》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批示。
有關聯席會的未來發展規劃,年內我們進行了主席單位換屆選舉,擴大了主席單位規模,確定了主席單位遴選標準,并將開展新一屆聯席會工作;吸納個人專家入會,推薦優秀項目入會,進行會員單位推薦和主席單位審核;建立聯席會專家隊伍,為中外合作辦學發展提供咨詢、指導及決策支持;研究制定、發布聯席會中外合作辦學排行榜;弘揚典型學院和個人事跡;聯合開展學術研究;開展管理人員及教師等的咨詢、培訓項目;支持海南國際教育創新島建設等。(記者 曹喆)
來源:《神州學人》(2022年第1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zdwtp.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