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是發展和振興民族地區鄉村教育的主力軍。完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機制是解決鄉村師資困境、改善鄉村教師資源供給、促進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實現扶貧扶智的重要基礎和現實保障。民族院校作為培養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主要陣地,應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角度,把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與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緊密結合起來,肩負起完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機制,提升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責任。
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現狀
基于調研,我們制作“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調查問卷”,通過問卷星共發放調查問卷3400份,回收問卷3317份,有效問卷3273份,其中民族教師2532人,占被調研教師總數的77.36%。調研結果表明,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機制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培養目標與多方需求有脫節。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目標與供給側需求對接不緊,培養機制兼顧高校、鄉村學校、普通民眾和民族師范生等多方需求的難度較大。調研結果顯示,94.3%的培養高校認為師范生學費太低,56.1%的培養高校認為各級財政支付培養高校辦學經費不及時。相關政府部門、培養高校、鄉村學校劃分責、權、利的標準有待明晰,政府部門在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中宏觀調控政策的落實有待加強,幫助對接區域解決發展問題的能力有待增強,服務地方經濟和教育事業發展的水平有待提高。如,普通群眾中對師范生招、考、錄等相關政策不太了解的占比62%;鄉村教師學歷層次低,專業結構不合理,信息化教學條件嚴重不足,音體美、信息技術專業教師占比僅3.5%。另外,民族師范生專業情意不深,“留得住”意愿度不高,更無心“教得好”。另外,79.7%的民族師范生不了解職后工作環境,不愿意去中西部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任教的占比42.1%。
培養內容對接教育教學崗位有偏差。此次調查中我們發現,培養高校課程設置中與民族文化相關的課程占比25%,民族師范生對國家通用語言的理解有困難的占比42.5%,使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時存在語言文化障礙的占43.02%,開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完全符合”的占比22.55%。根據調查結果,培養高校開設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融合的相關課程較少,民族師范生對國家通用語言的文化適應能力較弱,支撐信息文化與傳統文化轉型和升級的國家通用語言水平偏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難度較大。
培訓模式針對性不足。在調研中,針對“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最喜歡的培訓方式”主題,受訪者中選擇“置換培訓”占比40.7%,“案例分析、課堂教學觀摩與實踐”占比74.7%,“民族特色教育教學活動”占比53.2%,這表明鄉村教師培訓形式一刀切,針對性不足。針對“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最需要的培訓內容”主題,受訪者中選擇“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法和課件制作”的占比77.15%,選擇“多元文化融合教育”的占比35.23%,選擇“個性特色化培訓”的占比53.6%。通過訪談和分析發現,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訓內容不接地氣,時代感、數字化不強,理論灌輸、經驗介紹多,特色課程、個性化學習少,培非所用、培難所用的現象較明顯。
培訓平臺資源不健全,難以支撐持續成長。在調研中,63.5%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參加職后培訓意愿度強烈,44.64%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認為培訓平臺不完善,55.6%的鄉村教師認為培訓資源零散、不系統,65.6%的鄉村教師不會有意識地規劃和豐富個人數字化教育資源。關于“期望加強哪些方面的支持以培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主題,受訪者中選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占比69.69%。究其原因,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的社會基礎與現實條件仍然比較薄弱,鄉村學校硬件環境有所改善但整體水平仍偏低,各級培訓平臺和資源體系較為零散,鄉村教師有意識地規劃和應用個人數字化教育資源庫的意愿不強,個性化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能力偏低,促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和轉化期待較高。鄉村教師職后培訓評價機制難以檢驗培訓效果。
完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機制
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機制不僅需要先進的教育理念支持,需要符合數字化時代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基本特征,還要立足民族地區社會現實,對接不同區域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做好區內外培養目標的銜接,突出辦學育人的針對性,強調適應性,從而不斷滿足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現實需要,讓教育真正為鄉村振興全面賦能。
主動適應多方發展訴求,實現培養目標一體化。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機制都必須積極配合和主動適應多方發展訴求。當今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模式主要有三種:全科型模式、分科型模式和分向綜合型模式,在分向綜合培養模式的統領下,全科型模式、分科型模式相互兼顧、取長補短,實現培養目標一體化。
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要主動建立適應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需要的教師教育專業培養體系。對小學教育專業群、學前教育專業群進行擴容升級,健全覆蓋0—12歲兒童成長與發展的專業群人才培養體系。根據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教師要求本科學歷的發展趨勢,培養高校努力開展優勢教師教育專業本科試點工作,做強其他教師教育??茖I,逐步形成小學教育、學前教育、本科辦學和其他民族師范教育專業??妻k學的立體化辦學格局。
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要精準對接民族地區信息化發展訴求。緊扣信息化發展脈搏和人才需求,關注鄉村教師專業持續發展要求,對接民族師范生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分層分段進階式信息素養課程體系,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搭建紐帶,推進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發展。
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要主動適應民族地區大眾教育訴求。民族地區教育扶貧經歷了從縮小教育差距、尊重教育差異發展到推進精準扶貧三個階段,民族地區大眾教育訴求也隨之發生了從“能上學”到“上好學”的時代轉變,這就要求鄉村教師不僅要“留得住”,而且“教得好”。要縮小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教育質量的差距,能否實現從“能上學”到“上好學”,實現“留得住”到“教得好”的順利轉變,關鍵在于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質量和水平。與此同時,要積極滿足民族地區師范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文化的內心需求,培養高校適當增設民族師范生相關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文化課程,保持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和水平,滿足民族地區師范生專業發展和職業需求。
促進文化融合,研發評價體系,通過培養內容一體化推行文化融合。民族地區師范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的習得,需要在文化融合中去實現。文化融合是指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融合,旨在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素養,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如,將藏族、瑤族、維吾爾族等民族文化融入課程設置、專業教學和育人全過程;把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漢字應用水平測試納入平時學業評價;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素養提升工程系列活動和學生社團文化活動,打造獨具特色的民族教育活動品牌;開展學生社團文化活動,將課程思政適當融入教材,創設全員教育、全員參與、全人關懷系列教學實踐活動,全覆蓋實現交流滲透。
研發評價體系。為了關注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專業持續發展需求,培養高校和鄉村學校共同開發分學段、可視化測評平臺,建立涵蓋教育教學知識、教學基本功、教育實踐等內容的測評題庫,通過大一大二在線測試、大三實踐記錄的方式進行多元測評,形成三年成長檔案,考核方式突出成長過程,沒有標準答案,具有彈性化、開放式的特征。全面跟蹤測評在校生和畢業生教育教學知識和能力發展水平,生成個人、班級、年級、專業的數據分析報告,分析形成學習者畫像,實時對學習和行為全過程進行監控評價、分析診斷,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和手段,提升培養標準與崗位標準的契合度,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重構教學環境,精準培訓路徑,創新個性化培訓模式。當今在以數字化賦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的良好氛圍中,重新配置教學空間、時間和學習資源,利用智能交互技術,為師生、生生提供立體化溝通交流渠道。創設“實體課堂+實境課堂+云端課堂+仿真課堂”的課堂形態,對教學內容實行“項目化、模塊化、情境化”重構設計,打造“金課”,培養“金師”。通過學情數據采集、匯聚和分析,實現空間可選、課程可選、資源可選,探索個性化、精準化培訓路徑。按照“夯基礎—富內容—享資源—成畫像”思路,重構課內外一體、線上線下融合、虛實并用的智慧培訓教學環境,實現空間可選。對接崗位需求適時調整培訓內容,按照“底層必選—中層限選—高層自選”課程設置原則,開展訓前(資源平臺導入)自主學、訓中(運用智慧手段)升華教與學、訓后(社交平臺互動)提升鞏固的三段式教學,將職業道德、專業情意、教學基本功、多元文化、信息素養等融入培訓全過程,構建職前職后一體化課程體系,實現課程可選。建設知識體系碎片化、重點難點專題化、學習資源精細化的課程資源超市,實現資源可選。在培訓形式上,堅持普適性與個性化相結合,通過理論講授、案例分析、現場觀摩、情境體驗、專家講座、小組研討等培訓形式,實施智能化、個性化、精準化的高質量培訓。
加大智慧培訓平臺建設助推鄉村教師培養現代化
搭建國家、省、市、縣、校五級聯動的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智慧培訓平臺。首先,精準對接各級各類智慧教育門戶平臺,建立資源培訓機制。鼓勵雙高師范類大學帶頭,以師范院校、師資培訓中心為主體,以民族區域鄉村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為服務支撐,以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本研修為基礎,聯動共建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訓機制。其次,構建集專業課程中心、文化融合中心、教材教法中心、教育實踐中心、名師名校中心“五位一體”的資源培訓體系。要求整體架構完整、層次清晰,資源內容層次豐富、立體飽滿,匯聚富集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為教育教學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對接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智慧培訓平臺,進行分類指導、分層實施,兼顧差異性,突出個性化。如,完善資源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增加單點登錄、智能化搜索、個性化推薦、智能化自評等應用,提升資源精準推送能力,實現開放自選、多樣多元、前后貫通的顆?;Y源共享,滿足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實現鄉村教師智慧培養、智慧培訓一體化銜接。
完善智慧培訓平臺評估機制。民族地區智慧培訓平臺需要精準評估培訓效果,避免資源閑置與浪費。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訓投入,通過專項資金推動“智慧+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專項行動,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技術,實時檢測培訓效果,動態調整培訓內容,形成人工智能大數據支持鄉村教師終身學習的機制。
助推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民族地區的廣泛運用和飛速發展,信息化成為助推民族地區教育變革的革命性力量。民族院校要主動適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需要,提高教師隊伍培訓與教育行業需求的契合度,緊扣信息化發展脈搏和人才需求,建立起快速適應信息時代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虛擬化發展趨勢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信息素養培養體系。如,培養高校制定《民族地區師范生信息素養手冊》,培訓部門研發信息素養測評標準及題庫,建設“學分銀行”,開展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專題培訓。專題培訓包括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法和課件制作、數字教育資源庫建設、個性化學習需要合理選用的技術工具(學習網站、APP、在線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等內容。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不斷凝練和完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機制,要充分發揮相關民族教育政策的導向作用,實現民族教育政策與內地民族班辦學的精準對接,鞏固內地民族班綜合辦學效益并發揮其輻射作用,提升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質量和水平。
(作者李梅系湖南民族職業學院教授,李佳楠系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副教授)(《中國民族教育》2022年第1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zdwtp.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