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dhliy"></rp>
      <li id="dhliy"><tr id="dhliy"><u id="dhliy"></u></tr></li>
      

      首頁>檢索頁>當前

      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 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發布時間:2022-11-21 作者:嚴純華 李玉民 安嫻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蘭州大學作為“胡煥庸線”以西的“雙一流”建設高校,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北辦好一流大學”的重要指示精神,扎根中國大地,堅持“四個面向”,緊貼國家戰略和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把區域發展、國家目標、全球視野緊密結合起來,將解決西部發展中的問題與國家戰略、國際科技前沿相對接,化地域特色為自然稟賦比較優勢,開展有組織的科研,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做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西部支持,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創新發展中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強化有組織的科研,創造良好科研生態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實現“三個轉變”。由為了寫論文和績效評估的被動做科研向要成為戰略科技力量的主動做科研轉變,由單打獨斗的“小生產式”的科研向團隊作戰的面向科學前沿或國家目標驅動的科研轉變,由單純的自由探索向面向科學前沿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并舉的科研探索轉變。引導廣大教師心懷“國之大者”,樹牢“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意識,堅定攻堅克難、勇攀科學高峰的決心意志,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投身有組織的科研,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緊抓“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雙碳”目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重大歷史機遇,整合校內優勢學科資源,積極拓展跨學科交叉領域和方向,優化完善學科交叉融合組織模式,成立生態學院、材料與能源學院、動物醫學與生物安全學院、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學中心、西部生態安全協同創新中心、黃河流域綠色發展研究院、泛第三極環境中心、草地微生物研究中心等機構,打造高水平科研攻關平臺。發揮學術帶頭人引領示范作用,加強戰略性前瞻性布局,建立以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和承擔重大科研任務為重點的動態科研聯合體,打造“卓越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優秀青年人才”的高水平創新團隊。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完善重大科研任務聯合攻關機制,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推動重大原始創新實現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全面落實教育評價改革精神,堅決破除“五唯”,建立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導向的綜合多元的科研評價體系,探索建立科研團隊評價機制,完善長周期評價和同行專家評議制度,激勵引導科研人員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科技創新。強化科研規劃、政策引導和創新環境建設,突出創新導向和績效導向,健全充分賦權、松綁減負、彈性容錯的科研管理和服務支撐機制。

      謀劃布局大平臺,推動關鍵領域突破

      聚焦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堅持需求導向和前瞻引領,加強重點研究領域重大平臺布局。全力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獲批建設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服務國家種業振興重大戰略。打造西部生態安全協同創新體,建設西部生態安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立足西部地區,聚焦“水、土、氣、生、人”,保障生態安全,構建宜居環境,守護人類健康。建設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搭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科學觀測研究網絡和野外科學觀測研究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初步建成“一帶一路”激光雷達網,支撐西部生態文明建設,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享中國科研紅利。成立祁連山研究院,開展祁連山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等研究,多項研究成果被國家采納。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成立黃河流域綠色發展研究院,開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治理、高質量發展和文化傳承創新等研究,為戰略規劃綱要制定提供科學支撐。深度融入國家子午工程建設,子午工程二期蘭州站落戶蘭州大學。圍繞國家核能發展戰略,成立國家核產業研究院、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學中心,開展核燃料、核技術、核醫療、核環保等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我國核能技術發展和核產業升級。

      發揚基礎研究優勢,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圍繞基礎前沿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科學問題,加強“從0到1”的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深度參與第二次青藏科考,成立泛第三極環境中心,牽頭承擔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人類活動與生存安全、高原生長與演化等重大研究任務。開展引力波研究,助力“空間太極計劃”。在青藏高原發現丹尼索瓦人,將青藏高原上的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提前至距今16萬年,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歷史和史前人類高海拔環境適應的認識。原創性地提出“黃河水系發育模式”,是國際上關于大型河流形成發育研究范例。研發出風沙災害治理新技術,提出較傳統模式節約成本70%的“斑馬線”形式沙障鋪設方法,為荒漠化治理提供新模式。建立干旱氣候和環境演變機理科學理論與自然災害預報預警系統,填補我國氣候監測網在黃土高原未建立綜合觀測站的空白。系統設計發展了碳碳鍵、碳雜鍵構建新方法,實現了多類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天然產物與藥物分子高效全合成,為藥物分子工業合成提供科學支撐。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共價有機框架材料的大尺寸單晶,將“共價組裝有序結構”的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開展環境信號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及適應機理研究,解決種質創新和生命健康等方面對基因功能和作用機理的重大需求。發展基于自旋波操控信息傳播、存儲和計算的新方法,為基于磁拓撲態的人工智能器件的設計提供理論支撐。在多夸克物質的理論預言的精度上取得突破,引導實驗發現隱粲四夸克物質和隱粲五夸克物質。

      拓展壯大應用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促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的融通發展。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成立知識產權與科技成果轉移中心,構建多元化、全鏈條的政產學研合作體系。提出“藏糧于草”“糧改飼”系統模式,推動我國“耕地農業”向“糧草兼顧”的轉型升級;選育出一系列抗逆高產植物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增收效益達10億元以上;成功選育高產、抗病和廣適應的“蘭大211”和“蘭大182”小麥新品種助力糧食增產和鄉村振興。開展稀土材料核心技術攻關,解決高端稀土功能材料的產業化關鍵問題,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稀土材料及應用產業。開展多肽新藥制備和化學修飾中的新方法和關鍵技術研究,為多肽藥物的生產和原創多肽新藥的發現提供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并實現成功轉化,推動了我國多肽藥物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發明了基于多種生理、心理信息的抑郁障礙量化評估技術,在心理生理信息的有效量化“感”+“知”及持續性監測等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了世界上首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預測系統”,成功預測多地疫情走向(準確率88.5%)。啟動我國首個太陽燃料生產示范工程“液態太陽燃料合成:二氧化碳加氫合成甲醇技術開發”項目。研發出國際首臺“全使役場可調的超導力學實驗裝置”,解決了超導材料力—電—磁—熱加載與變形高精度測量的技術難題。研發出國內首臺全自主知識產權硼中子俘獲腫瘤治療裝置,技術指標國際領先。嫦娥探測器距月面高度的精確測量領先國際,連續為嫦娥三、四、五號探月任務提供重要支撐。成功研制的“高產額緊湊型D—D中子發生器”“第三代熱光伏空間同位素電源原理樣機”等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和產品封鎖。自主研發我國首個極大規模全異步電路芯片流片并試產成功,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異步電路芯片設計知識鏈。研發了我國首例“中國盲文數字平臺”并在全國推廣應用。自主開發了一種具有全新結構的氧化石墨烯/納孔石墨烯宏觀異質結膜,將其成功用于天然水中氘水的簡單、快速、高效膜分離,其分離性能遠超現有技術,具有工業化應用潛力。應用自主研發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通過監測預警的“CT技術”,積極參與重大災害的應急搶險。新型耐低溫水壓式沼氣池技術在貧困地區廣泛應用,并被推廣到30余個發展中國家。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喚新作為

      當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影響,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創新能力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黨的二十大對新時代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高??萍紕撔掳l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面對新的使命、新的機遇,未來,學校將堅持“四個面向”,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基礎學科緊盯國際學術前沿強化引領性,應用學科緊跟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體現先進性,進一步加強有組織的科研,在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攻克“卡脖子”問題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服務國家區域創新發展戰略、提升行業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上下功夫,建設大平臺、組建大團隊、組織大任務、產出大成果,加快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努力實踐在經濟待發達地區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與創新高地建設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擔當和作為。

      (作者嚴純華系蘭州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玉民系蘭州大學副校長、教授,安嫻系蘭州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副研究員。團隊成員還包括蘭州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教師王朝平、張東凱、亓磊、馬垚青)(《中國民族教育》2022年第1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zdwtp.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1. <rp id="dhliy"></rp>
        <li id="dhliy"><tr id="dhliy"><u id="dhliy"></u></tr></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