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dhliy"></rp>
      <li id="dhliy"><tr id="dhliy"><u id="dhliy"></u></tr></li>
      

      首頁>檢索頁>當前

      把個性化成長的真寒假還給孩子

      發布時間:2022-01-22 作者:殷飛 來源:中國教育報

      “雙減”政策落地后的第一個寒假來臨,如何幫助孩子過一個與以往不同的有序、有趣、有益的假期,是不少家長面臨的問題或困惑。其實寒暑假(有些國家和地區還有春假)是讓孩子回歸生活、回歸家庭、回歸社會,進行個性化學習與成長的重要時期。

      學校的集體教育必然會因為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基礎、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的不同造成學業水平的差異。這種差異是客觀的和必然的,而通過寒暑假期間個性化的學習與成長,可以彌補集體教育的先天不足。

      寒假孩子可以在哪些方面獲得個性化成長呢?可以從知識、習慣、經驗、興趣和社會化五大領域分析這個問題。

      在知識上提優補差?!半p減”不是以學生的學業質量下降為代價,而是在更科學更專業的軌道上讓學習更高效。過往的寒假作業都是“大一統”,不論成績水平,所有學生都做同樣的寒假作業,這必然導致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感到“壓力山大”,而學有余力的學生也較難有發揮主動性的空間。

      “雙減”后的寒假,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業狀態和考試反映出的具體學科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類型和層級的作業,并與家長溝通合作,以幫助孩子們在知識上提優補差。家長也可以引導孩子對自己每個學科的學業情況進行分析總結,以更有效地揚長補短。

      養成獨立的學習習慣。學生在學校培養的是集體學習的習慣;假期,孩子需要在家培養獨立學習的好習慣。獨立學習的習慣優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質量的高低。不少孩子平時有作業壓力,主要原因在于放學回家后的不良習慣。習慣好的孩子進入狀態快,完成作業效率高;反之,習慣不好的孩子放學后遲遲進入不了學習狀態?!半p減”后的第一個寒假,學校要重點指導家長培養孩子居家獨立學習的好習慣,避免總想用輔導班、托管班等方式簡單化地“圈養”孩子。只有養成獨立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孩子才能走得更遠,而不會出現進了大學后因為自主學習能力薄弱無法完成學業的情況。

      積累豐富多元的生活經驗?,F在不少孩子面臨脫離生活的現實問題,而脫離了生活的貧乏經驗根本無法支撐起知識學習的系統大廈。如一位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給孩子講“雞鴨鵝”的例題,不少孩子問的第一個問題竟然是“哪些是雞?”一位高中教師說:“現在很多高考題目都與具體的生產生活場景相聯系,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生,可能題目都讀不懂,更別說解題了?!?/P>

      “雙減”后的第一個寒假,給了孩子們更多回歸家庭的時間和回歸生活的機會,家長完全可以在假期給孩子創造更多體驗生活的機會,諸如參與家務勞動、參加公益活動或孩子感興趣的冬令營等,讓孩子真正從生活中汲取到成長的營養和力量。

      培養孩子的內在興趣。很多家長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和能力優勢,盲目攀比或跟風,必然導致孩子“以己之短攻人所長”,家長也不由自主地陷入焦慮之中。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興趣愛好,不能把這些個性化的成長需求完全寄托于學校教育,應該充分利用假期發揮家庭和社會在這方面的教育優勢。

      寒假時間充裕靈活,是孩子探索興趣、培養愛好的好時機。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愛好和所表現出的優勢智能,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嘗試、學習和鍛煉機會,讓潛能的萌芽得到澆灌,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并幫助他們發現和培養自己的內在興趣。對于一些困境家庭,政府、學校和社會應該提供更多的個性化資源,如公益性的冬令營等,以支持這些家庭履行育人職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培養心中有他人的社會情感。過去物質貧乏的時代,孩子的學習動力更多來自“過上好日子”的底層驅動。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底層驅動減少,而引領孩子自我實現的力量又不足,這讓不少年輕人早早“躺平”,失去了奮斗的動力和追求的勇氣。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判斷一個人是否成熟的分水嶺是看他從什么時候開始對社會感興趣。人的自我實現,需要心中裝著更多人的福祉,對社會傾注更多的情感。寒假期間,家長們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充分引導他們關注社會、體驗社會、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建設,培養孩子關心他人造福社會的情感與能力。這樣的孩子,才更容易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奮斗的動力,更容易成為一個有幸福感的人。

      (作者單位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江蘇省城鄉社區家庭教育支持服務路徑與策略研究”[批準號:21JYD008]、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專項項目“南京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1YB15]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2年01月23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zdwtp.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1. <rp id="dhliy"></rp>
        <li id="dhliy"><tr id="dhliy"><u id="dhliy"></u></tr></li>